龙安邦、殷世东、余文森:《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5-07-12浏览次数:100


作者简介

 

龙安邦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殷世东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余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跨学科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读思达”教学法创立者、倡导者。

 


内容简介

本书呈现了一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实践史,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变迁历程,总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揭示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向。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研究与课程理论建构,而是对确确实实在中国大地上发生并对我国基础教育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进行研究。

本书全面梳理和分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历程,总结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本土化的初步探索、新生与外引、创新与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揭示了我国本土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主要物质载体,在文本层面体现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体脉络。其中,课程方案发展经历初创、重建、转型、深化四个历史阶段,在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结构、课程权力关系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课程方案变革经验与发展方向。以1954年前后、1963年、1988—1993年、2001—2003年、2017—2022年颁布的五套课程标准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在颁布、修订、调整与完善的持续变革中改进其形式结构、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为基础教育各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确立了更加可靠、更加明确的“航标”。基础教育教科书经过初建阶段的迅速转型、改革阶段的管理创新、繁荣阶段的人文凸显,证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管理体制、知识的内核地位、人的价值归宿对教科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同时,本书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中的实践问题进行了专项分析和研究。对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变迁史进行专题研究,揭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不仅具有一般公共政策的特征,还具有自身的特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适时地变革与调整,经历了启动与初建、调整与转型、健全与完善三个阶段,驱动、规范和指引着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课程政策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也因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而变革,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因课程目标的变化,先后经历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偏重自然科学的课程结构、去中心化与综合化的课程结构的发展与变化。课程实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经历了从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到调适取向的课程实施,再到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的历史过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演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零散的课外活动、生产劳动课程到“第二渠道”“第二课堂”,再到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地方课程经历孕育、雏形、成熟与完善阶段,校本课程建设经历萌生、雏形、成型阶段,两者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课程相辅相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的历程,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限逐步下放与变革的过程,形成中国特色的课程“三级管理”创新模式。这些专题研究从课程的内在维度和重要领域出发,展示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多方面成果与经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蕴含着一定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实质上体现着基础教育课程为学生创设的文化生存方式的变革,影响着学生成长与发展。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彰显着中国基础教育育人方式的变革过程。

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史与论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国大地上真实发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史过程为线索,观点依据史料,史料佐证观点,从而揭示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彰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中国文化基因和文化特质,为当下及未来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经验,推进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与健康发展。

本文选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史》前言,教育科学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